近期政府宣布了一些新融资政策,有望在未来几个月支撑基建投资,这也反映出在供给面基本恢复正常且流动性放松政策仍至关重要的情况下,政府已经更加注重全面刺激需求:
发行中央政府特别国债。这将成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府第三次发行这种特别国债;前两次发行分别是在1998年和2007年,均为非常规用途。我们不确定本次发债资金的具体用途,但认为有如下可能:(1) 通过向一些国有股权基金(如专项建设基金)注入资金来支持投资,基建投资或制造业投资;(2) 通过投资于银行的资本性债券来帮助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提升它们的放贷能力,以支持投资、中小企业、消费等领域。目前尚不清楚特别国债的发行金额,但因为中央政府拥有相对充裕的债务扩增空间,预期发行规模可能会相对较大,大约人民币2万亿元,。
提前下达另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近期的国务院会议提到了这一点,预计将在不久后公布确切金额。此前,政府已提前下达约人民币1.29万亿元的专项债额度,已达到年度提前下达发债额度上限 (相当于去年全年额度的60%))。此外,政府要求本次提前下达的发债额度在二季度末之前发行完毕 (我们预计全年发行额度为人民币3.5万亿元)。
降低基建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2015年,政府已针对大多数行业将这一比例要求降至至20%,而对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停车场项目,可以在规定最低资本金比例基础上适当降低。我们认为这些与资本金有关的新措施应会使项目更容易达到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进而撬动更多银行贷款 (或发行债券),尤其考虑到中国股权融资较债权融资稀缺的实际情况。
观点3:旧基建利在当下,新基建功在未来
此次基建活动的类型可能与2008-09年实施的项目略有不同。预计政府将会在部分领域进一步发力,包括:贫困地区扶贫相关投资、中/西部地区高铁建设、旨在促进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的城际交通网络(铁路、公路、机场)、供水/能源/环境相关基建投资 (有多个全国重点项目)、农村基建投资,以及公共卫生。
近来,社会上围绕“新基建”投资开展了大量讨论,而这一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和通信相关。从宏观角度,我们认为这些新基建项目能带来长期助益,但在当前环境下并非行之有效的短期逆周期政策工具。
新基建有助于提升长期生产率。相较于传统基建投资,新基建将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更多由民营领域推动且项目的资本存量应显著低于旧基建。这一行业格局变化可能预示着良好的长期增长前景,有助于中国逃离“中等收入陷阱”。
新基建可能难以缓解短期阵痛:新基建投资的份额非常小,在总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仅约1%**。因此,在短期内以此为主要周期性手段来稳增长并不现实,虽然新基建投资增速可能大幅领先于传统基建投资。此外,旧基建行业的劳动密集度高于新基建行业,也就是说,基于每单位GDP产出,旧基建行业需要雇用的工人数量高于新基建行业。
**我们将高铁和城市公共交通投资视为传统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