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海洋底層,棲息著一種兼具奇特外型與兇猛習性的掠食者。牠在中國大陸被廣泛稱為「皮皮蝦」,在香港以「瀨尿蝦」之名聞名於美食界,而在台灣,牠的正式稱呼則是「蝦蛄」。無論名稱如何變換,這種屬於口足目(Stomatopoda)的海洋甲殼動物,都以其強大的攻擊能力、獨特的生物構造及絕佳的風味,在生物學和美食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將深入探討蝦蛄的完整面貌,提供詳細的信息與內容,從其生物學特徵、多樣的俗名由來、各地的料理方式,到其在流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不只是餐桌上的佳餚
當提及「皮皮蝦」或「蝦蛄」,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或許是熱炒店裡那道香氣四溢的椒鹽料理。然而,在這層美味外殼之下,隱藏的是一位演化極其成功的海洋獵手。牠擁有動物界中最複雜的視覺系統之一,以及能以驚人速度與力道出擊的掠足,使其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生物學的奇蹟到餐桌上的極致鮮味,蝦蛄的每一個面向都充滿了值得探索的詳情。
蝦蛄的生物學解析:超凡的掠食者
蝦蛄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掠蝦亞綱下的口足目動物總稱,全球已知的物種超過400種。牠們是熱帶與亞熱帶海域重要的底棲掠食者,其生物構造充滿了令人驚嘆的特點。
稱霸海底的「重拳」與「利刃」
蝦蛄最引人注目的特徵莫過於其位於頭部胸甲之下的一對強大掠足。根據物種不同,這對掠足可分為兩大類型:
掠足類型
特徵與功能
代表性獵物
粉碎型 (Smasher)
第二對顎足特化成膨大的「拳頭」,能以極高速度彈出,瞬間加速度超過10,000 G力,相當於體重的2,500倍。其撞擊力道足以輕易擊碎螃蟹、貝類或螺類的堅硬外殼。
螃蟹、螺類、貝類等硬殼生物
穿刺型 (Spearer)
掠足末端呈鋒利的鐮刀狀,如同螳螂的捕捉足,用以刺穿或割裂獵物。
魚類、其他蝦類等軟質身體的生物
粉碎型蝦蛄的出拳速度極快,能在水中產生「超空蝕效應」(supercavitation),形成微小的氣泡。當這些氣泡崩裂時,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高溫與光亮,對獵物造成二次傷害。曾有紀錄顯示,大型蝦蛄甚至能一拳擊碎水族箱的玻璃。
獨步動物界的視覺系統
人類擁有雙眼視覺,能感知三種原色。而蝦蛄的視覺系統則遠為複雜。牠們的每隻眼睛都能獨立運作,並擁有三重視覺成像,這意味著牠們用雙眼便可達成六重視覺深度感知。更驚人的是,蝦蛄能看到多達12種原色,遠超人類,這使其能分辨出極其細微的顏色差異,對於在複雜的珊瑚礁環境中辨識獵物、天敵與同類至關重要。
名稱大觀園:皮皮蝦、瀨尿蝦與蝦蛄的由來
蝦蛄的俗稱繁多,反映了各地文化對其不同的觀察與理解:
皮皮蝦:這是中國大陸最流行的稱呼,其由來已久,因其外型節節分明,帶有甲殼而得名。近年來因網路迷因「皮皮蝦我們走」而更加廣為人知。
蝦蛄(台灣):這是台灣較為正式的稱呼,在漁港或海鮮市場,人們也常以台語「蝦蛄ㄆㄧㄚ」(hê-koo-phiat)稱之,聲音生動地描繪了其彈動的形象。
瀨尿蝦/攋尿蝦(港澳):這個名字源於當牠被抓離水面時,有時會從腹部排出一股無色液體,狀似撒尿,因此得名,也常被稱為撒尿蝦。此名稱在粵語地區尤其普遍。
螳螂蝦 (Mantis Shrimp):這是其最廣為人知的英文俗名,因其穿刺型掠足的外觀與捕食動作極像陸地上的螳螂而得名。在澳洲,牠們甚至被稱為「對蝦殺手」(prawn killer),可見其兇猛形象。
其他俗稱:還包括蝦爬子、爬蝦、富貴蝦、琵琶蝦等,展現了其在不同華語地區的多樣形象。
跨地域的烹飪地圖:蝦蛄的極致風味
蝦蛄肉質鮮甜、水分飽滿且帶有一種獨特的海洋風味,使牠成為各地饕客追捧的海鮮。春季是其產卵期,帶有蝦膏的母蝦蛄(俗稱「紅心」)風味尤為肥美,被視為頂級美味。
主要料理方式:
清蒸/白灼/水煮:
地區:中國北方、台灣、粵港地區皆常見。
特色:這是最能品嚐蝦蛄原汁原味的烹調法。將活蝦蛄洗淨後,以足量的水用大火快速蒸熟(約5至10分鐘)或直接水煮。蒸熟的蝦蛄肉質緊實、味道鮮甜。通常會搭配以薑末、蒜末、醬油和醋調製的蘸醬一同食用,更能凸顯其鮮美。
椒鹽/避風塘炒:
地區:香港、廣東、台灣。
特色:將蝦蛄以熱油過油炸至外殼酥脆,再與大量的蒜酥、辣椒、蔥花和椒鹽一同大火爆炒。成品外殼鹹香酥脆,蝦肉鮮嫩多汁,是極受歡迎的下酒菜與宴客料理。香港的「避風塘炒瀨尿蝦」更是聞名遐邇的經典菜式。
生醃:
地區:廣東潮汕、福建沿海。
特色:使用大量蒜頭、辣椒、香菜、醬油、醋和烈酒等調料,將活的蝦蛄長時間浸泡醃製。這種吃法極其考驗食材的新鮮度,成品鹹鮮嗆口,風味獨特,是當地極具代表性的「毒藥級」美食。
日式料理:
地區:日本。
特色:在日本,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是常見的壽司料材。通常會將其煮熟後,剝殼取肉,製成握壽司,其肉質清甜,與醋飯的搭配十分巧妙。
在台灣,除了常見的清蒸和椒鹽作法,近年來也有私廚或餐廳開發出如「威士忌醉蝦蛄」等創意料理,將其風味提升至更高層次。南台灣的東港、蚵仔寮、興達港及旗津等漁港是購買新鮮蝦蛄的主要地點。
流行文化中的身影
蝦蛄不僅活躍於餐桌,在流行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香港喜劇天王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中,將瀨尿蝦與牛肉結合,創造出彈性十足的「爆漿瀨尿牛丸」,這一情節讓瀨尿蝦的形象深植人心。而在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皮皮蝦我們走」的表情包一度風靡,成為年輕人之間流行的網路用語,建立了有趣的文化鏈 接。
常見問題 (FAQ)
Q1:如何分辨蝦蛄的公母?
A1:一般而言,母蝦蛄的體型較公蝦蛄略小。最可靠的辨識方式是觀察其腹部,母蝦蛄在頭胸部下方靠近腹足處,會有一對較小的泳足,而其頭部後方的頸部位置常可見一個白色的「王」字標記。此外,在產卵季節,母蝦蛄腹部會充滿橘紅顏色的蝦膏。
Q2:台灣哪裡可以買到新鮮的蝦蛄?
A2:在台灣,主要的漁港和大型海鮮市場是購買新鮮蝦蛄的最佳地點。南部的屏東東港、高雄的蚵仔寮漁港、興達港和旗津海產市場都是知名的產地與集散地。建議在漁船剛回港的清晨或傍晚前往選購,新鮮度最高。
Q3:吃蝦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A3:處理活的蝦蛄時要特別小心,牠們的掠足和外殼邊緣非常鋒利,很容易割傷手。此外,蝦蛄屬於高普林食物,痛風患者應適量食用。如同其他海鮮,對甲殼類過敏的人應避免食用。請務必確保食材完全煮熟,以避免食源性疾病。
總結:兼具力與美的海洋奇珍
蝦蛄,這位身披甲殼的海洋拳擊手,憑藉其高效的獵食策略與獨特的生物構造,在自然界中展現了生命的奇妙。同時,牠也以其無與倫比的鮮美肉質,征服了世界各地老饕的味蕾。從台灣漁港的「蝦蛄ㄆㄧㄚ」,到香港大排檔的「瀨尿蝦」,再到網路世界的「皮皮蝦」,牠以多變的名稱和豐富的樣貌,持續在我們的生態、餐飲與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迷人角色。下次當您品嚐這道美味時,不妨多一分對其生命力的敬佩。
資料來源
蝦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皮蝦】料理- 10 篇食譜與家常做法
第一次吃這個家人說這叫皮皮蝦🦐 超好吃裡面還有像蟹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