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热情似火”,高温干旱“狼狈为奸”
回顾7月,全国平均气温高达23.6℃,突破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华南、江南、江汉、江淮以及华北东南部等地,都经历了长达10至20天的高温“烤验”。其中,湖北的高温日数高达21.5天,河南也有18.2天,山东则为12.1天,均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全国范围内,更有48个国家气象站的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这无疑为这个“火热”的7月,又添上了一把“干柴”。
进入8月初,副热带高压持续加强西伸,并与大陆高压“沆瀣一气”,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暖高压带。在它的控制下,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汉以及四川盆地等地,高温依旧“横行霸道”。截至8月5日,已有79个气象站打破了8月最高气温的纪录,更有7个站突破了观测史的纪录。
高温肆虐,降水稀少,也使得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农田龟裂,河流干涸,缺水问题日益凸显,无不牵动着人们的心。
“火炉”重庆:40℃ 高温的残酷“持久战”
在8月以来的这轮高温“攻势”中,重庆、四川等地无疑是“重灾区”。以重庆沙坪坝为例,当地连续5日最高气温超过40℃。每天清晨9点,高温就开始“兢兢业业”地上岗,一直“加班”到次日凌晨,单日“待机”时间长达18个小时。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高温,而是名副其实的“炙烤”。
中国天气网的气象分析师李宁解释说,四川、重庆上空受暖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少云,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向大地。再加上盆地地形的“助纣为虐”,热量难以散发,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将热气牢牢困住,导致高温持续时间被无限拉长。
立秋将至,防暑依旧是“主旋律”
随着冷空气和降水的南压,暖高压也开始向南退却,高温范围随之南移,强度也有所减弱。郑州的高温已经宣告退场,而重庆的最高气温也降至36.7℃,预计在8月11日左右,当地的高温天气有望迎来暂时的“休整”。降雨的到来,也让河南、重庆等地的气象干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明天(8月8日)就是立秋节气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酷暑的终结。在南方地区,尤其容易出现“秋老虎”天气,炎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防暑降温工作仍旧是重中之重。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老人以及儿童等重点人群,应尽量避开午后高温时段外出,缩短户外活动时间。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良好的状态应对这“热情”的夏日。我们期盼着这波高温早日结束,让人们能够早日享受到秋高气爽的舒适天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